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郑万全(65):宇宙法则的生死哲思

时间:2025-10-15 23:29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明骅英
作者:明骅英 郑万全关于宇宙法则的生死哲思,他的诗句直指本质:宇宙可以叫自然生,可以叫自然死。自然可以叫万物生,可以叫万物死。这简短的两句话,道破了东方哲学中生生不息与循环往复的宇宙观。 自然法则中的生死辩证 自然如同一位无形的主宰,既赋予万物诞生的契机,也设定了死亡的终点生不是偶然,死不是终结,而是宇宙运行中不可分割的两面。 宇宙是什么
作者:明骅英
  郑万全关于宇宙法则的生死哲思,他的诗句直指本质:“宇宙可以叫自然生,可以叫自然死。自然可以叫万物生,可以叫万物死。”这简短的两句话,道破了东方哲学中“生生不息”与“循环往复”的宇宙观。
 
  自然法则中的生死辩证
 
  自然如同一位无形的主宰,既赋予万物诞生的契机,也设定了死亡的终点——生不是偶然,死不是终结,而是宇宙运行中不可分割的两面。
 
  宇宙是什么?自然以何种方式主宰万物?人类在生死循环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65岁的诗人、医生郑万全以寥寥数笔,在关于“宇宙”“自然”与“人类”的短章中,勾勒出一幅充满辩证思维的生命图景。
 
  他用“自然生,自然死”的朴素表达,串联起宇宙法则、物种命运与人类定位,字里行间既有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也有对生命韧性的礼赞,更不乏对人类行为的深刻警醒。
 
  这种辩证思维在“定义域”的概念中得到进一步延伸。他说“自然给每个物种都有一个定义域,让每一种物种自己把握,可以多活,可以少活,可以夭折”。这里的“定义域”,既是自然划定的生命边界,也是生命自主抗争的空间。
 
  正如庄子所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本是一体,而生命的意义,正在于在有限的“定义域”内,以自身的选择与坚持拓展存在的厚度。紫薇花159天的生命,在万花中已是“高寿”,这159天里,它每日在风雨中挺立,恰是对“定义域”最生动的诠释:自然给了期限,而生命给了答案。
  生态链中的矛盾角色
 
  在郑万全的诗中,人类的形象始终带着矛盾的张力。他写道:“一种物质,自他出生以后,自然界每天都对他进行培养与扼杀,就看这种物种的抵抗力和机遇了。”这里的“人类”与紫薇花、与万物并无本质区别,同样在自然的“培养”与“扼杀”中挣扎求生,同样依赖“抵抗力”与“机遇”延续生命。
 
  但他笔锋一转,抛出一个尖锐的对比:“紫薇花多活一天,给人类带来美的一天,人类多活一天,给万物带来害的一天。”这短短两句,撕开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伪装——同样是生命,紫薇花以绽放回馈自然,人类却常常以索取伤害万物。
 
  作为诊疗人次吉尼斯纪录的申报者,郑万全见过太多生命的脆弱,也更清楚人类活动对生态的侵蚀:从森林砍伐到物种灭绝,从环境污染到气候异常,人类的“生存”往往建立在其他物种的“牺牲”之上。
 
  这种反思并非否定人类存在的价值,而是警示:若继续以“万物之灵”自居,忽视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终将在自己制造的“扼杀”中走向绝境。
  跨越物种的生存共鸣
 
  郑万全的诗中,藏着一种超越物种的悲悯与敬畏。他笔下的万物,生时“喜笑眉开”,死时“凋零流泪”,这种拟人化的表达,赋予所有生命以情感与尊严。无论是紫薇花在风雨中挺立的159天,还是人类在自然考验中延续的世代,本质上都在演绎同一种“万物的精神”——在有限中追求无限,在抗争中诠释存在。
 
  这种精神共鸣,源于郑万全跨界身份的独特视角。作为医生,他深知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一剂药可救命,一场病可夺生,生命在细微处展现着对“定义域”的突破。
 
  作为诗人,他又能以敏锐的感知捕捉万物的灵性:紫薇花的绽放是对美的坚守,人类的抗争是对意义的追寻。这种双重身份让他的思考既有科学的理性,又有人文的温度,最终指向一个核心:所有生命都是自然的孩子,都值得被尊重,都应在循环中找到平衡。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郑万全的诗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人类与自然的真实关系。它提醒我们:宇宙的法则从不会因物种不同而改变,自然的“定义域”从不会为任性让步。若想让“喜笑眉开”多过“凋零流泪”,人类需要放下傲慢,学会像紫薇花一样,以回馈代替索取,以敬畏代替征服。
 
  唯有如此,才能在自然的循环中,真正读懂生命的意义——不是活得更久,而是活得更有价值。这,或许就是郑万全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