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新汴河上有位守渡人
时间:2015-10-26 00:00来源: 作者:老网站
作者:彭飞
为解决排洪问题,一九六六年冬,原安徽宿县地区组织数十万劳动力,靠着铁锨和小推车等原始工具,在平地上人工开挖出一条贯穿安徽、江苏北部一百二十七公里长的河道,因河线平行于隋炀帝开琢的早已湮废的古汴河,故名新汴河。
从宿州市沿新汴河东行十五公里,有个黄秦渡口,七十三岁的秦克顶就是这个渡口的摆渡人。一艘铁皮船、一间小屋、两条黄狗、十余只小鸡,就是老秦的全部家当。
秦克顶是新汴河南岸的黄树秦村人,九年前,原来的摆渡人不愿再干了,儿子买过来这艘铁皮船。但儿子显然受不了这份寂寞和微薄的收入,干了几天不愿干了,老秦只得接过来。从此,老秦的生活就跟这艘渡船联系到了一起。他天天守在渡口,九年来,几乎没有离开过这艘铁皮船。“我要是不在这,乡亲们过不了河,不误人家的事吗?”老秦的想法很朴素。
为了方便乡亲们过河,老秦索性把家搬到了河南岸的小屋,老两口吃住就在河岸上。不论白天夜晚,只要有人过河,老秦立马就能上岗。“前年冬天半夜了,有人过河,我拉过去一看,是个喝多酒的,走路东倒西歪,我怕他掉到河里,一边拉一边看着他,怕他掉到河里,他没给钱就走了。”老秦觉得,只要乡亲们能安安稳稳地过了河就好,给钱不给钱、给多给少无所谓。
从渡口向东向西约七公里处,各有一座桥,但附近几十个村庄的数万乡亲过河还是喜欢走渡口,路程近,又方便,随到随过。“这几年不行了,过河的人少了!好多人家都买了汽车、摩托车,大路铺上了水泥,加个油门就到了,渡口的路不好,人家不愿意从这走!”老秦有些感到失落,既是为客源的流失,也是为自己的职业作用的淡化。“以前人排着队过河,现在只有过年过节时过河的人多点,平时一天也就二、三十个”
地里的活干不动了,老秦的地就给了儿子种,老两口靠着摆渡的收入维持生活,“一天就是二十多块钱,人多的时候能挣三十多,不稳定。”说到收入,老秦饱经风霜的脸上满是满足:“够我们老两口用的了,反正也花不了几个钱。”
谈话间,对岸有人喊船,老秦急忙拿上工具,拉动船向对岸驶去。“一个人也要拉,不能误了人家的事情。”水面大约一百五十米宽,五分钟后,船靠了岸,老秦热情地帮着把电动三轮车推上船,看到老秦拉的有些吃力,过河的姑娘拿起另一个手柄帮着拉起来,上岸时,姑娘没有给钱就走了。“这是亲戚,不能要钱。”老秦解释道。“这前后庄,好多都是亲戚,亲戚过河咋能要钱。”
老秦的小屋只有9个平方,家什摆得满满的,加上一张小床,只有站一个人的空隙了。为了烧饭,老秦在小屋旁搭了一个厨房,厨房更小,只有4个平方。4年前,因为村庄搬迁,线路改造,老秦的小屋没了电,照明只能靠点蜡烛。“冬天还好点,夏天简直没法过,电扇不能用,屋里热得像个蒸笼,一夜热醒无数次,更厉害的是蚊子多,咬得没法睡,俺和老伴就把船拉到河中间,睡在船上,河上有风,凉快点。”刚从村里回来的老秦的老伴说。
老秦的小屋前安装了一盏太阳能路灯,有两块太阳能发电板,“5月份,宿州宿马工业园区管委会派人来安的,路灯能正常亮,这个发电板能带电灯,也能带风扇,就是不能带电视,只亮了3个晚上就不能用了,上个月来人修也没修好,到现在都不能用。”
“春秋天还好,一到夏天,船上的铁皮晒得烫手烫脚,可受罪了!到了冬天,河面结冰,俺俩早上5点多就起来,一个砸冰,一个拉船,一不小心,就可能掉到河里。”老伴一边准备午饭一边唠叨着。
老秦的渡船上没有机器,全靠一双手拉动。船的两头有两个滑轮,一根钢筋从滑轮中穿过,固定在两边岸上,用一种叫“拉子”的木制手柄,卡在钢筋上,前后变换着位置,就可以移动船体了。
“这几年不行了,晚上休息不过来,老了!”老秦感叹道。拉船时,老秦一双强壮的胳膊上青筋暴出。交谈中,老秦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以后没人来接这个渡船。“一个月最多挣一千块钱,少了六七百块,年轻人不会愿意干这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年纪大的也不愿干,到我干不动的那一天,还不知道咋办呢!”老秦眼睛看着河面,怅然若失地说。
相关文章
- 08-24合肥市瑶海区制度建设确保城管高效运转
- 02-01合肥市春节期间惠民菜篮子工程正式启动
- 12-31淮北矿业临涣焦化加紧原料储备确保冬季生产
- 09-22麻地梁矿产能核增获批增至800万吨/年
- 11-30淮北选煤厂强化廉政宣教提升惩防体系建设
- 10-09巩固领先优势第二代瑞风S3智驱上市
- 11-10江淮一家亲服务技能大赛中部赛区在六安落幕
- 11-23肖亚庆在2020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上表示,新型显示
- 05-15石小泉携手无极雪锁定两年内1亿目标
- 06-28宝冶B高炉大修改造项目部开展高处坠落事故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