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十四五”前四年安徽省锚定高质量发展坐标

时间:2025-09-29 16:18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彭学英 / 吴明 张骅
本报记者 彭学英 / 吴明 张骅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五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及疫情的反复冲击,安徽省有效激活并叠加多重国家战略优势,牢牢锚定高质量发展坐标,奋勇争先,跑出了加速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发展答卷。 综合实力稳步攀升,经济
本报记者 彭学英 / 吴明 张骅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五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及疫情的反复冲击,安徽省有效激活并叠加多重国家战略优势,牢牢锚定高质量发展坐标,奋勇争先,跑出了加速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发展答卷。
 
  综合实力稳步攀升,经济规模实现历史性跨越
 
  经济总量是衡量一个区域发展实力的最直观标尺。“十四五”前四年,安徽省经济总量接连跨越4万亿元、5万亿元两个大关,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据最新数据,202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625亿元,稳居全国第11位,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省份,安徽已成为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不可或缺的重要增长极。纵观“十四五”前四年,全省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在经济体量持续扩大的背景下,这一增速充分彰显了安徽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和内在活力。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显著提升,是发展惠及民众的直接体现。2024年,安徽人均GDP突破8万元大关,达到82694元,连续四年稳定在1万美元以上,位居全国第13位。这一数据的背后,是全省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和生活品质的同步改善,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形成了良性互动。
 
  一系列关键指标同样熠熠生辉,勾勒出安徽经济发展的坚实骨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5.5万亿元,位居全国第6位,工业作为经济“压舱石”的作用愈发凸显;进出口总额逼近9000亿元大关,位列全国第9位,标志着安徽对外开放能级和国际化水平的显著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4041亿元,居全国第10位,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财政保障。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安徽始终不忘扛稳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十四五”期间,全省粮食产量连续八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稳居全国第5位,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了安徽力量。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全省经营主体总数已达831万户,居全国第9位,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和各类市场主体成为吸纳就业、推动创新的主力军。金融支撑坚实有力,截至2024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9.1万亿元,贷款余额达8.6万亿元,均位列全国第11位,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安徽板块”持续壮大,境内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82家,位居全国第7位,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创新动能加速集聚,战略科技力量凸显引领作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安徽始终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下好创新“先手棋”,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以合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稳步推进,全省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达到23家,已建、在建和预研的13个大科学装置形成协同集聚效应,使安徽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中的重要一极,原始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增强。
 
  研发投入是支撑创新的“源头活水”。2024年,安徽省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达到1396.2亿元,相较于2020年的883.2亿元实现了大幅跃升,四年间年均增速高达12.1%,快于全国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更为显著的是,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从2020年的2.28%提升至2024年的2.76%,位居全国第7位。这一变化标志着安徽实现了从“研发投入强度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连续3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历史性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成果转化的核心载体。安徽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生态。数据显示,全省80.4%的省科技攻坚项目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高达81.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活跃度连续5年位居全国前3名。创新型企业梯队加速形成,截至2024年底,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3.5万家,居全国第5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3万家,居全国第8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690家,居全国第8位。这一庞大的创新型企业集群,为安徽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筑牢了坚实基础。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培育成效显著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安徽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产业能级跃升的核心路径。“十四五”前四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达15.8%,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出7.9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引擎”,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
 
  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安徽产业升级最为生动的注脚。2020年,安徽汽车产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8位和第4位。而到2024年上半年,这两项指标已双双跃升至全国第1位。“全国每出口四辆汽车,就有一辆安徽造”的表述,形象地展现了安徽汽车产业的实力,标志着安徽已成功跻身全国汽车产业第一方阵。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尤为突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等4个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DRAM存储器产能位居全国第1位、全球第4位,晶合集成显示驱动芯片市场占有率全球第1位,光储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3位,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正在形成。
 
  面向未来,安徽前瞻布局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全力冲刺千亿产业规模,积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态势良好,全省现代服务业企业数量达到8099家,较2020年增加2532家;营业收入从4370亿元提升至7709亿元,实现大幅增长。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加速融合,拥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5家、国家物流枢纽8家,均居全国第5位,现代服务业对产业升级的支撑能力持续增强。
 
  开放协调绿色并进,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对外开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安徽大力实施“徽动全球”出海行动,外贸出口额连跨两个千亿级台阶,2024年达到5798亿元,位居全国第9位,较2020年提升3位。“十四五”前四年,全省出口额年均增长16.4%,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8位。出口结构持续优化,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额接近5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40%。奇瑞、江淮等本土企业培育出全国出口“单项冠军”,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高能级开放平台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各类综合保税区等成为对接全球资源的重要窗口,“十四五”前四年累计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159家。2024年,全省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26亿美元,居全国第8位,较2020年前移3位,对外投资合作水平迈上新台阶。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安徽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4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2.2%,连续5年稳定在80%以上;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两年超过90%,长江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频繁现身,成为生态环境改善的生动见证。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49.1%,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完成预定目标,绿色发展方式加快形成。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连续五年超过90%,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获得广泛认可。
 
  协调发展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与沪苏浙的合作从基础设施“硬联通”向制度规则、公共服务“软联通”纵深迈进。“十四五”前四年,来自沪苏浙的在皖在建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年均接近万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60%。省内“一圈一区一带”(合肥都市圈、皖北城镇群、皖江城市带)发展格局不断优化,皖北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合肥都市圈一体化改革等稳步推进,县域千亿级产业集群实现突破。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202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57%,较2020年提高4.24个百分点。交通网络日益完善,高铁里程位居全国第3位,高速公路实现“县城通”,内联外通的交通体系基本形成。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拓展,2024年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528元,位居全国第3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十四五”前四年,安徽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88.1万人,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28103元增长至2024年的36782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实际增长6%,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体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2024年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达到42.7%,较2020年提高1.1个百分点。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养老、医疗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一系列民生实事落地见效,特别是让皖北地区群众喝上了更优质的“引调水”,在疫情防控中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2024年以来,安徽经济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上半年全省GDP增长5.6%,连续5个季度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前8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进出口总额增长13.8%,增速分别位居全国第4位和第6位,经济的韧性与活力进一步凸显。
 
  展望未来,安徽将继续以融合理念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更高水平开放激活国家战略叠加优势,以更深层次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更大力度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化,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