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合肥工信事业“新”突破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时间:2025-11-19 22:05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彭学英/吴明 张骅
【聚焦十四五】 本报记者 彭学英/吴明 张骅 近日,合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局长曾艳详细通报了十四五期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标志性成就。五年来,合肥工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效双升,以新突破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工业规模迈上新台阶,企业培育实现新跨越 十四五以来,合肥规
【聚焦十四五】
 
本报记者 彭学英/吴明 张骅
  近日,合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局长曾艳详细通报了“十四五”期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标志性成就。五年来,合肥工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效双升,以“新”突破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工业规模迈上新台阶,企业培育实现新跨越
 
  “十四五”以来,合肥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7%,分别高于全国、全市GDP年均增速6.8和6.6个百分点,总量再增千亿。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稳居全省及万亿GDP城市首位,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6.8%;2025年1-10月增速进一步攀升至16.1%,连续4个月领跑万亿GDP城市,创近四年新高。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5%、24.8%,总量均破千亿;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6.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改城市试点。
 
  合肥坚持招大引强与本土培育并重,构建“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龙头企业”梯度培育体系。2025年以来,新增、净增规上工业企业数均居全省第一,总量首次突破3000户。累计培育有效期内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2户,位列全国城市第14位,其中2025年新增71户、占全国2%,排名升至第11位。65户制造业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占全市总数的68%,其中科创板上市制造业企业18户、占全市90%;累计培育百亿工业企业20户、千亿工业企业2户,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持续优化。
 
  链群融合取得新突破,产业创新积蓄新动能
 
  合肥以集群培育为抓手,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个、省级3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个。“合肥制造”市场占有率持续领跑,全国5%的工业机器人、10%的叉车和家电“四大件”、14%的显示面板均产自合肥,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分拣设备出货量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量位居全国城市首位,形成全链条、全类型、全价格区间布局,成为全国唯一集5大试点于一体的城市,车芯屏协同、光储充换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合肥获批智能语音、通用机械基础件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居全国城市第4;拥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3家,位列省会城市第2。
 
  近三年完成100个制造业重点领域补短板项目,5项技术入选工信部首批先进适用技术名单。构建四级产品培育矩阵,省级“三首”产品达490项、占全省五成,工业软件几何内核等40项“三首”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数智赋能拓展新空间,改革创新彰显新优势
 
  作为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合肥经验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打造工业互联网“一链一平台”体系,累计获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2家,居全国城市第6;建成智能工厂131家,创建全球“灯塔工厂”6家次,数量位列全国第4。
 
  人工智能产业形成千亿规模,集聚千家企业,建成国内首个基于全国产算力平台训练的大模型。绿色转型深入推进,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3家、绿色工厂43家,2024年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24.8%,超额完成“十四五”减排目标。
 
  在全国工信系统创新设立市场拓展处,打造“链聚庐州”服务品牌,三年来开展供需对接活动450场,促成合作超850个、金额超310亿元;开展18场长三角跨区域产业对接,助力打造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及5亩以上规下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全覆盖,2024年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50.7万元、同比增长10.9%,改革做法获工信部推广。成立制造业走出去联盟,落地中国—东盟相关行业合作理事会,上线“一站式”出海服务平台,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数据背后,是合肥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的持续实践。未来,合肥工信系统将继续巩固发展成果,聚焦产业升级、创新驱动、企业培育等关键领域,推动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再上新台阶。